详说打更人:古代如何确定更点?打更背后又暗藏了哪些科学?
“更”这种报时制度起源于周朝的军队之中。《周礼》裁:“凡军事悬壺,以序聚柝“。这里说的“壶”是漏壶,“序”是顺着次序 更代守夜之意,“聚”是一些人聚集在一起,“柝”是两木相敲的意思,亦即是敲打梆子。由 于军队夜晚更要加强戒备,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换班值勤,用两木相击来报导夜时,击“柝” 就成为“更”的起源。因为更換守夜订出了时间,故时间也就以“更"来称呼了。这是古文献中关于“更”的最早记述,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。
怎样打更
”更“这种计时办法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。唐代《初学记》记载:“夜漏起省中黄门持五夜。甲 夜毕、传乙夜;乙夜毕、传丙夜;丙夜毕、传丁夜;丁夜毕、传戌夜;戌夜毕,是为五更。”从宋代开始,在每夜分成五更的基础上,又将每“更”细分为五个点。更以击鼓为节,点以击钟为击。《宋史律历志》上说:一更三点,钟声绝,禁人行;五更三点,钟声动,听 人行“,更鼓也因此成为指导古人夜晚行动的一种标签。
从清代开始,“更”的报法有所改变。每天黄昏之后,先要”走更“,此时紧击鼓18下,再慢击鼓18 下,紧、慢各连打3遍、共计108下之后,便到了“起更”之时。“起更”俗称“定更”,代表现在已是初更了。从二更至五更这段时间,按更次击报,但在每更之半再多打一次,称为“交转儿”。五更时也按起更的打法,共打108下,俗称“亮 更”。清代的这种更时报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,直到钟表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,才成为绝响。
流水漏刻
古代更点制度观定”昏“为入夜,从此刻开始起更;”旦“为白天的开始,也是 “五更”的终点;昏、旦之间所包括的总刻数也就是一夜五更的总刻数。关于一更一点与此同起更时刻到底相隔多久的问题,《历志》说得很清楚;“如不满更法为初更, 不満点法为一点。”也就是说从昏刻起到满一更之数的范围,都称为一更,从昏刻始至满一点的范围都为一史一点。因此,四更五点并是五更起点,只有它的末点才等于五更初点。因此为了方便,在具体计算时一般都是取其中点而计算时刻。
“更”和“点”都是按照古代的 “十二时辰”记时法形成的,这种记时法源于太阳 在天空的十二个方位变化。十二时辰记时法始于春秋,当时把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球沿赤道划分为12个天区,又将天穹以 北极划分为12个方,分别以时辰来表示。这种记时法规定正北为子时,但当太阳到达正北方位时,正好处于子时的中点,因此古人将子时一分为二,即子时前半时属于上一天,下半时 属于下一天。用现代计时法分,相当于晚上12点整前是前一天,过了 12点整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。
明清皇官对打更极为重视。 围绕皇城有四十个供打更人驻扎 之所。因为种“宫中各处灯火最为紧要,有火之 处,必著人看守,不许一时少人,总管等要不 时巡察。”明清皇宫的打更人,如有睡更误事者,轻者笞责打 板,重者杀头示众。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,皇宫不慎失火,火势烧到太和门、昭德门以 及附近的三十多冋库房,损失惨重。后经调査是巡更太监偷懒 睡觉,油灯引燃可燃物造成的火灾,结果巡更太监被斩,其他几位负有连带责任的官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。
打更有四种形式:一谓巡更,二谓坐更,三谓睡 更,四谓看更。 末代皇帝溥仪在《我的前半生》中记录过皇宫打更的情 形:“每当夕阳西下时,禁城进入了暮色苍茫之中。进宫 办事的人全都走净了的时候,静悄悄的禁城中央 乾清宫那里便传来一种凄厉的呼声:搭闩,下钱粮 ,灯火小心!随着后尾的余音,禁城各个 角落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值班太监死阴活气的回声。" 傅仪所说的这种打更方式,便是四种方式中的”巡更“。
清朝打更人
”巡更“起于康熙之时,在此之前,皇宫以”坐更“为主。坐更不需要走动,也不需要吆喝,既不惊扰 皇室,又不操劳太监。但是长此以往,太监由坐更变为坐在那里打瞌睡,坐更变成为形同虚设的”睡更“。 康熙有感于此,特地颁诏:“宫中各处灯火,最为紧要。凡 有火之处必有人看守,不许一时少人。总管等要不时巡 察。''他还挑选数十名年轻太监, 每晚巡逻打更,专司巡检火烛,防 御火灾。自康熙将”坐更“改为”巡更“后,皇宫的火灾大大减少,这与康熙重视防火工作是分不开的。
综评
"深山五鼓鸡吹角,落月一窗鹅打更。" 。“打更”这种夜晚计时制度,在中国沿续了三千年之久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打更制度是现代夜间巡逻制度的源头,虽然现代的夜晚巡逻制度不再担负报时功能,而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,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,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柝声铃声,声声在耳。现在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古城,为了重现古韵,弘扬传统文化,又将“打更巡街”的习俗继承起来。如福州的历史之源——三坊七巷便在2010年起就恢复了坊巷入夜打更的风俗。在保留古代服饰、工具的特点外,打更人吆喝的口号将新增倡导文明行为、倡导和谐邻里方面的内容,这也应该算是古老的打更制度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了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